5月11日,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主办的“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发展高峰论坛”在我校召开,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正处级调研员侯永峰副处长、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浙江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温州大学等100余所高校的260多名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地方高校新工科发展之路、新经济对地方高校工程教育的需求和挑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并形成了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七项倡议”(草案)。
今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形成10项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提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4月8日,教育部又在天津大学召开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并公布《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提出了3大目标、7项行动路线,也称新工科建设“天大行动”。
本次会议是继新工科发展“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之后地方高等院校主动应对新工科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的探讨和交流。

会场

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致辞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正处级调研员侯永峰作大会主题报告

我校党委书记刘国荣致欢迎辞

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夏建国致辞
我校党委书记刘国荣致欢迎辞,他代表学校向参加论坛的各位领导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并对我校基本情况作简要介绍,表示学校要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向全国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经验,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新工科建设与发展。
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理事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夏建国致辞,他指出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要加快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工科优势高校要在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综合性高校要在催生新技术和运用新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地方高校要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支撑作用。
葛建中致辞热烈欢迎全国其他各地高校专家代表来湖南交流,要求湖南省内高校与全国高校互相学习交流的同时,要以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为基本遵循,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更加紧密地对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探索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路径,努力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为实现我省科教强省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正处级调研员侯永峰副处长、特邀工程教育专家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作大会主题报告。侯永峰以“新工科建设:背景与进展”为主题,对高等教育的总体形势、我国新经济的时代特征、新工科的缘起于进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侯永峰指出,当今科学、技术、产业呈现梯次发展与跨越发展的新趋势,面向未来发展,工程教育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提高工程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建立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随后,大会为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单位及个人颁发聘书。

颁发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聘书
陆国栋以“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为主题,围绕“建设与发展新工科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新工科的五大现实瓶颈、新工科的五条基本路径、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考与探索”等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陆国栋指出,建设与发展新工科是当前社会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深化高校工程教育范式改革,满足国家产业经济的发展的现实需求。他强调,要以“拔尖思维”立足专业底线,强化校企合作,探索工程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程教育生态。

特邀工程教育专家、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作大会主题报告
校长刘国繁以“理念引领,模式创新,机制保障,不懈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探索”为主题作交流发言,重点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的核心理念,我校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及新工科背景下我校深度实施“卓越计划”的思考。

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我校校长刘国繁主持开幕式并作交流发言
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鲁嘉华、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副校长叶树江、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等13所地方高校代表围绕“地方本科院校新工科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作大会交流发言。

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鲁嘉华作交流发言

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副校长叶树江作交流发言

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作交流发言

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作交流发言
大会交流之后,侯永峰用视野、理念、定位、需求、结构、模式、课程、实践、资源、保障十个关键词对此次论坛会进行总结概括,并提出七项倡议(草案):1、强化应用型大学定位,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企业技术创新要求;2、创新大学组织模式,整合资源发力新工科;3、完善多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共筑工程教育的共同体;4、紧密对接产业链与创新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5、认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革工程教育教学模式;6、改革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7、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