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年轻的本科院校,湖南工程学院跨越发展的背后,是十几年如一日的以改革谋主动、以服务谋发展、以创新谋人先,苦练“内功”、扎实“硬寨”的精神与经验。
十项改革 夯基垒台
“年轻,更要苦练内功、扎硬寨,扎实做好打基础、育队伍、建机制、造环境的工作。”湖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岳堂教授说道。
为了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学校举办改革发展论坛,50多位中层正职走上演讲台,根据近两年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和工作实际谈问题、思路和举措。学校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深入推进学校体制机制改革,确定十大重点领域改革项目,制定改革方案,统筹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一方面坚持以系统思维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使得全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内部治理与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绩效工资)改革、资产管理改革、后勤管理改革、目标管理改革、独立学院办学体制改革等汇成和谐交响,有力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坚持以战略思维谋划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着力推动学科建设与管理机制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相互形成助益,为学校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扎实“硬寨”。
学校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不仅以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和“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成功构建起“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三全育人”;同时有效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助力学校腾飞。
随着十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湖南工程学院创新发展的脉动越来越强劲,校园更是处处呈现出谋发展、抓改革、促创新的崭新气象。
产学研用 服务立梁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秉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初心与使命,不断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校长易兵教授指出。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紧紧围绕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要求和湘潭市“智造谷”建设重点,与一百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协议,共建共享科研平台,共同探索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的突破创新,有力地推动教育、科研、生产的协同与集成。
学校紧密对接湘潭市三大“千亿”产业,与新松机器人产业发展(湘潭)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了长株潭重大标志性创新示范工程“中高端机器人创新孵化基地与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与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建立吉利汽车产业学院;与岳塘区政府共同申报了“国家智慧物流园”项目,有力促进产学研用各环节的对接与耦合。
学校还分别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军民融合、材料与化工、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改造、病险工程结构灾变与加固等方面,与湘电、湘钢、吉利、桑顿新能源、湘潭住建局、湘潭市政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
其中,学校牵头与湘潭牵引电气设备研究所、湘电风能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性能试验技术”,获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有力地提升了我国风电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和湖南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的“活性氧物种对有机污染物降解动力学及反应活性位点与机制”,获得201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中科院JCR1区5篇,ESI收录3篇,在同行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创新工科 弯道超车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进行,“新工科”建设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湖南工程学院充分发挥“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培养符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勇立潮头,并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实现“弯道超车”。
专业建设上,学校敢破敢立,在既有的8个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应用特色学科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拓展新兴工科专业,并积极探索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复合知识与核心能力兼备、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备的“创造创新创业”工科人才;另一方面,紧密对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实施专业为抓手,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改造、升级8~10个传统工科专业。
为了更好地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积极提升重组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拓展发展空间,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研究所、联合技术研发中心等开展合作,创建了一批集教育、培训、研究于一体的共享型实践创新平台,使学校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真正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光明日报》7月3日第8版: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7/03/nw.D110000gmrb_20200703_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