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十五”德育工作主要成绩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的培养,建立了切实有效的德育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改善队伍素质,扩展教育途径,深化主题教育,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文化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1、健全机制,构筑心灵家园,为学生成长提供精神动力
学院注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全面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学院成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和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能部门与院系工作职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和院系各司其责、紧密配合的工作体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湖南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考核办法》以及《辅导员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条例》等制度。同时,大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与手段创新,建立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制度,每年有立项,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纳入科研项目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研究成果按科研、教研奖励制度给予奖励,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2、改善队伍素质,提高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工作水平
建立和健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建设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给每个年级配备了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配备了兼职班主任。学院坚持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班主任下宿舍制度(每栋学生宿舍设立了辅导员值班室)。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派出学习进修、与其他高校交流等形式来加强辅导员的培养,确保他们的学历层次、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每年召开学生工作总结大会,表彰“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三育人先进个人”和“优秀学生工作系部”等,充分调动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工作水平。
3、深化主题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院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深化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及各门课的育人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步实现了 “四个转变”:由单纯灌输向主动交流转变,由空洞说教向实践教育转变,由形式主义向讲求实效转变,由“教”“学”脱节向“知”“行”合一转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已建成院级重点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学院每年举办形势政策教育和各类辅导报告10余场次,建立了毛泽东故居等3个德育基地,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获得“湘潭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二是注重发挥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利用党校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预备党员培训班及开展“创建示范学生党支部”活动,大力加强学生党建工作,获得省级“先进基层党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三是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力军作用。团委通过举办团校培训班和组织团日活动,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由于成绩突出,2005年度学院团委被评为“湖南省五四红旗团委”。
4、拓宽教育渠道,铸造学生精神家园
学院坚持点面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5年集中组织25个志愿服务队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每年有80%左右的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社会实践,真正让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积极铸造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学院结合实际,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湖南工程学院学生网(学子家园网、青春网和塔铃论谈网)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以广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及时发布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弘扬正气,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塔铃论谈采取实名制的形式,其上的热点、焦点问题,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论谈,老师可以正确疏导。这样的思想交流平台,既能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讲文明、讲正气,又能及时解除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系列活动;向英雄宗玉宝学习的主题班会活动;学习校友文花枝和贫困学生洪战辉先进事迹的主题活动;帮扶后进生的党员干部“一帮一”活动;“挑战自我、立志成才”系列报告会活动、优秀大学生事迹典范教育系列活动等。一年一个主题,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搞好学生自我教育,坚持把“新生军训”与“公益劳动”作为实践教学环节列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经过军训的高年级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经过严格训练后担任教官,让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训练中得到磨炼和成长,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和团结合作的品质和精神。同时,还通过抓好关键环节教育,如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项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二)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坚持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多层次、多途径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1、开设文化素质课,践行文化育人的理念。学院利用周末时间,开出了含文学、哲学、艺术、自然科学概论、工程伦理学、中西方文化比较等方面的课程,规定每个学生四年内选修的学分不得低于6分(每选1门课得1学分)。这些传承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课程的开设,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的价值、重视头脑的价值和尊重灵魂的价值。
2、抓好社团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加强了学生社团管理,制定《学生社团章程》,现有各类学生社团71个,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数5760多人,占在校生的60%,社团活动起到了帮助学生锻炼能力、塑造人格的作用。我院与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三校学生联合举办了“大学生与和谐社会构建”研讨会等活动,坚持每年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考研经验交流会”和各类学术讲座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大力宣传和实践“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促进了“团结、严谨、诚信、创新”的校风和“笃学、求索”的优良学风的形成。学生获得各类各级文学、艺术竞赛奖励63 项,其中全国奖2 项。学院健美操协会和科技协会、摄影俱乐部先后被评选为“省十佳大学生社团”、“省优秀大学生社团”。
(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以塑造学生的和谐心灵、健全人格为目标,建立起“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班级—宿舍”五级心理预防机制,在普及心理学知识、引导克服心理障碍与困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一是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层次较高的心理咨询队伍,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设立3个心理咨询室,按每年生均5元拨给经费,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二是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宣传教育。开设16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建立“心灵驿站”网站,开辟院报“心理聊天室”专栏,并运用广播、专刊进行专题宣传;三是开展 “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营造了人人关注、参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氛围;四是开展心理普查,坚持对入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对在量表结果显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研究分析,建立了系统的学生心理档案,并进行有效心理危机干预,避免了严重事件的发生。五是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取得良好效果。我院被评为“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温馨家园心理协会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心理类学生社团”,《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三级保障网络的构建研究》获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二等奖。
(四)德育工作成效显著,社会影响广泛深远
学院坚持德育首位,务实创新,将“三育人”工作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有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是扎实而有效的德育工作举措,促使我院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广大学生志存高远、勤奋学习、诚实守信、乐于奉献,蔚成风气。学生踊跃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主动为灾区和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副院长朱培立一直支持青年志愿者活动,每年从自已的工资中拿出一万元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获得了共青团中央授予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0年特别贡献奖”。学院爱心社锲而不舍地践行雷锋精神,开设了“情系残疾人”、“服务社会”、“爱洒校园”、“无偿献血”等一系列服务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产生强烈社会反响,获得省级“学雷锋先进集体”、“十佳青年志愿者先进集体”、“优秀大学生社团”和湘潭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湖南广播电台、《湘潭日报》等媒体多次进行报到,2003年7月7日湖南省副省长许云昭为“爱心社”十年社庆题词“十年默默耕耘,十年无私奉献”,给予了高度赞扬。二是完善而健全的德育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成才意识、竞争意识,形成了争先创优、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绝大多数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学习效果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5年中有107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贫困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302人次在全国、全省“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体育比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奖;9个班级、团支部、学生社团获得省级表彰;学院在2005年、2006年均被评为“湖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大学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2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涌现了像革命烈士宗玉宝那样的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与时代英雄人物。
二、学院“十一五”德育工作规划的主要内容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德育大纲》)明确了德育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为此,必须重视德育,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一)指导思想
高校德育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和国家关于学校德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育人工作德育为先”的原则,积极建立合理、科学、高效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把育人为本落实到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学生成才为目标,以素质拓展为重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保证,以强化管理为途径,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优良的校风为依托,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我院的德育工作目标是:帮助和促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分析事物,解决矛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品质;提高人文、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等;培养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实力。
(三)主要任务
到2010年,我院德育工作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扎实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三进”工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重点培养出一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一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职业素质优良的学生辅导员队伍,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德育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学习兴趣、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以及文明礼仪、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等。
——德育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得到加强。遵照德育规律,按照德育全面化、规范化、优良化的工作需求,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的指导,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类实践活动基地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进一步繁荣。发挥学生社团、科技创新活动、学术讲座、节庆活动、校史校训等文化载体的德育功能,深化和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强校园文化底蕴和辐射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德育科研得到加强。整合德育研究资源,凝聚研究力量,加强学科建设,建立德育研究基地,推出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德育研究成果,使之成为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的思想库。
——德育课程建设有新突破。立足于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学院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全面落实新课程方案。
——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断拓展。建好1-2个德育主题网站,发挥其双向互动、积极引导的育人功能,提高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四)重要措施
1、完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把德育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院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院党委、行政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每年专题研究、部署不少于两次。学院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领导、组织、协调作用,对德育工作确保“三个不变”,即:领导机构不变,职责分工不变,标准要求不变。
2、健全德育长效机制。建立学院德育考核及评价机制,包括学生素质、教职工队伍建设和德育工作成效的考核及评价机制。制定和完善符合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措施和方法,以诚信为原则,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以多样、开放的方式对学生道德认知和实践进行评价。建立有利于全体教职工师德水平和德育能力明显提高和德育工作不断加强的评聘、奖惩、分配和考核等制度。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及新上岗教师的培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形成梯队、骨干教师形成团队;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符合辅导员职业特点、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评聘体系,开展辅导员岗前培训和经常性的专题培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编写系列培训教材,使岗前和岗位培训形成规范,提升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按照中央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建设以四门必修课为核心的若干门精品课程,配套若干门选修课,初步形成体现我院特点的品牌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我院“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与指导,形成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组织专家定期编写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参考资料和宣传提纲,做到常编常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课要在落实民族精神教育上下工夫。
5、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指导。充分发挥我院人文素质课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自强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开设各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网络建设,做好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加强毕业就业教育,把毕业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6、加强德育理论研究,促进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对于高等学校更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理论保证。切实发挥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社会科学联合会”的作用,通过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题立项研究,召开研讨会,形成理论研究的浓郁氛围;加强对“大学生邓小平理论学习协会”的指导,发挥其在组织开展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中的作用,营造大学生理论学习的浓郁氛围。
7、发挥党团工作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和数量,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强化入党发展教育和入党后继续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党支部在学生组织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把党支部建成团结广大学生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重要力量。发挥共青团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团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继续推进素质拓展计划,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对学生会的工作指导,进一步发挥学生组织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8、挖掘课堂教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将德育贯穿和渗透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在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中强化德育工作。采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课程中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和德育课程结合起来,构建有学科教师参与,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与的德育学习过程。
9、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在巩固“省文明高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加大校园文明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充分利用新校园建设的有利时机,使图书馆报告厅尽快投入使用,尽早建成大学生文化墙、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发挥好校园环境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品位,形成有影响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发挥好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10、形成“三育人”的良好局面。加强师德建设,通过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言行表现影响学生,通过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德育内容,发挥德育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转变工作作风,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融管理于育人之中。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强化后勤服务系统育人意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融服务于育人之中。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1、保证德育工作的资源配置,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明确每一位教师的育人岗位和职责,在校内形成关心支持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所有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教育都负有直接责任。明确所有教师的课堂育人职责,设立课外育人岗位,引导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的指导老师,将其工作量计入教师岗位聘任之中。专业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宗旨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感召学生。切实加强对校内媒体和学术讲座、论坛等的建设和管理,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学院行政、后勤人员要强化管理服务、服务育人的工作观念,真正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教学一线服务。学院各职能部门要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出台与学生相关的政策措施前,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在工作过程中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处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12、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有效整合德育资源。依托宣传、理论、新闻、影视、文艺、出版等媒介,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德育资源,大力弘扬主旋律。建立学院、社区共建的有效机制,形成社会育人合力,不断丰富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综合治理,规范校园周边秩序和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周边环境。
13、加强对学院德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健全督导检查制度和加强分类指导。定期开展德育督导、评估和验收,并将其纳入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评估体系之中。建立分类指导制度,不定期开展德育工作分项考查。
14、加大对德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并保持逐年增长。要采取多种措施、以各种方式增加对德育的经费支持力度,将德育所必需的经费列入预算,每年从事业经费中拨出不低于3%的经费作为德育基本运行经费;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德育专项建设和奖励经费,确保德育工作软硬环境逐年改善。
1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进心理学科方面的人才,逐步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室,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辅导服务,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节。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学生认识自我、调控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6、抓好宣传阵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发挥校报校刊、校园网络、电视、广播电台、宣传橱窗、的宣传作用,丰富宣传内涵,强化育人效果。树立“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观念,围绕主题,精心设计德育精品活动,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资助计划、校园主旋律影片观摩资助计划,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计划等。通过演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交流读书心得等形式,切实提高德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