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 页 >> 思政研究 >> 正文

【中国高校科技理论】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育人的实践探索——以湖南工程学院“三色教育 ”思政育人模式为例


作者:黄昕

摘 要: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高校的改革重点与时代使命。以湖南工程学院独具特色的“三色教育”思政育人模式为个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育人的方法路径与实践范式,深入剖析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蓝色工匠精神教育以及绿色环保理念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策略建议,旨在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政育人;“三色教育”;数字化转型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教育生态。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阵地,高校思政教育在传统教学模式面临转型压力的同时,也迎来了技术赋能带来的难得机遇。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湖南工程学院以独具特色的“三色教育”思政育人模式为切入点,聚焦于信息技术如何赋能思政育人,展开深入探索与 实践,总结其成功经验与实践成果,分析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旨在为其他高校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科技”是响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战略举措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与应用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马克思还从人的价值实现需要出发,强调“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1],进一步明确了人的

全面发展对于技能教育、实践教育的重要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和系统谋划,并鲜明地指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之于强国建设伟业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统筹部署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系列举措,并将其作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价值旨归和时代使命是服务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些重要论述和重大战略部署,极大地深化了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彰显了“教育发展—人才涌现—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的循序渐进历程和循环互促逻辑,鲜明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教育的创新使命,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奋斗方向[2]。

(二)“教育+科技”是顺应信息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趋势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是人类科技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拥抱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会催生思政教育主客体交互模式的变革,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使思政教育能够打破时空 的限制,通过同时在线、全程直播与实时反馈,极大地降低了思政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成本,提高了思政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效率。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范式,“是经由‘技术—社会’之间的互构关系而产生的新形态,并且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转型升级中重获关注”[3]。这就要求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实现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和智能化评价,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积极借鉴、充分利用和不断创新,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能力,“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4]。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

(三)“教育+科技”是高校思政育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是现代信息技术依次演进、迭代升级的不同技术形态。尤其是元宇宙赋能、VR/ AR增强技术将在纵横交错、关系型主导的社交场域中产生的思想、行为、感知转化为数据,并成为联结的共同语言和彼此较量的衡量指标[6]。因此,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与赋能增权,使得思政教育数字化变革成为可能。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阵地,高校思政教育在传统教学模式面临转型压力的同时,也迎来了技术赋能带来的难得机遇。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精益管理、智慧零售、数字经济等产业变革,对各行各业人才培养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必然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7]。人工智能、大数据、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凭借其精准化、交互性、沉浸式等独特 优势,为解决思政教育长期存在的内容供给单一、教学实效欠佳、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开辟了新的路径[8]。近年来,国家政策持续推动教育数字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从《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2023)对智慧教育平台的顶层设计,到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2023)倡导的“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理念,再到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教育部,2025)对智能技术深度应用的全面部署,均明确强调以技术手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这样的政策背

景下,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迫切需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通过构建虚实结合的“大思政课”场景,打造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模式,搭建跨域协同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多维互动”、从“经验主导”向“科学循证”的跨越式发展[9]。

二、“三色教育”思政育人模式的信息化创新实践

湖南工程学院立足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与思政教育改革的双重视角,紧密围绕高校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与实践范式,构建了“三色教育”思政育人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旨在为高校构建“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的数字化思政育人体系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参考和可借鉴的经验启示。通过“三个结合”,即结合湘潭地方特色“做活”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结合人才培养特色“做实”蓝色工匠精神教育、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做深”绿色环保理念教育,全面实施“三色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一大批“明志向、笃言行、爱技术、敢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涌现,为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培养了大批卓越工程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红色教育:信息技术赋能革命文化传承

湘潭被誉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其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为湖南工程学院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推动红色教育创新传播的重 要驱动力,使红色基因能够以更加生动、高效的方式得以传承与弘扬。

1.红色理论数字化,厚植家国情怀

学校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精心构建了“四史”教育在线平台。该平台整合了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将革命历史生动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校领导、教师与学生通过线上互动交流,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体系,有效加深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打造数字化校史馆,让学生线上感受学校的发展历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校情感。借助视频会议软件,学校定期开展线上理论研讨活动,如专题讲座、读书会等,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价值追求。

2.红色文化虚拟化,滋养初心使命

学校通过直播红色活动,如“开学第一堂思政课”,让爱国情怀跨越时空界限,直击学生心灵深处。运用3D扫描和全景拍摄技术打造的红色遗迹数字化展览,使学生足不出户便能线上领略韶山、乌石等地的革命文化,深刻体会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学校还建立了红色人物数字文库,如杨昭植、黄君珏烈士纪念馆,通过多媒体手段全方位讲述英雄故事,激励学生以榜样为引领,传承红色精神,坚守初心使命。

图1“三色教育”思政育人模式的信息化创新实践

3.红色实践智能化,引领价值追求

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智能化记录与分析,精准追踪学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的轨迹,及时反馈学习成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志愿服务智能匹配系统根据志愿者的兴趣与服务需求进行智能配对,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与质量,还通过大数据分析志愿服务数据,为活动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红色研学+智能导览”模式充分结合工科特色,运用GPS定位与AR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深刻感悟红色精神,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红色教育的形式,更拓宽了传播渠道,极大地增强了互动性与体验感。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更能深刻地领悟红色文化的内涵,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一系列创新实践,让红色教育以更加鲜活、高效的方式,引领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学校创建了基于“五育并举”的“数字画像”学生评价新体系,依托云端和易班App,协调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贯通大一至大四四个学年,融合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数字画像”综合评价,将“五育并举”落实落地[10]。

红色教育在价值塑造方面成效显著,相关经验得到《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的报道,获得省领导“有特点、有亮点、有成效、有经验”的高度批示,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学校荣获“全

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称号,是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获评2022年度省文明标兵校园。学校爱心社先后荣获共青团湖南省颁发的“湖南省十佳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湖南省高校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省级荣誉。学校“五彩湖工”志愿服务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五彩湖工”志愿服务团获评湘潭市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湖南省无偿献血“优秀单位”等多项荣誉,“五彩湖工”志愿服务活动被湖南经视、学习强国、红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学校培养了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抗疫先进个人获得者等一批优秀毕业生,近三年有4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二)蓝色教育: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新探索

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湖南工程学院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使命,秉持“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将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为机电、纺织等领域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数字化职业养成,铸就坚韧之魂

学校依托在线学习平台,构建了“3+1”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数字化育人体系。该体系涵盖了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应用创新及职业伦理等多个维度的内容,让学生在数字空间中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通过虚拟仿真技术重现工程实践长廊和文化园,学生可以虚拟体验工程认知与文化教育,感受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线上创新创业大赛与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在解决虚拟难题的过程中锤炼坚韧不拔的品质。与湘钢文化园、艾爱国焊接实验室的线上合作,邀请优秀

校友举办在线讲座,开展“大国工匠”、工程师论坛、工程师技能比武,营造“工匠精神人人讲”氛围,以生动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2.智能化创新实践,锤炼精细之术

学校运用智能化手段,将质量意识融入育人全过程。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作业质量,严格把关,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品质。与吉利汽车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发线上课程,邀请企业一线工程师直播授课,展示精细操作与严苛质检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线上工程竞赛,如服装设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等,利用AI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3.数字化学术思维,培育卓越精神

学校修订教学大纲,开设线上工程师论坛,利用数字化平台融入湘潭市产业创新研究院及多个创新战略联盟,紧密连接产业园区,推动科教深度融汇。增设工程教育与工程文化创新研究院,通过线上项目合作与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模式,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学校充分发挥“学术育人”优势,举办线上“卓越大讲堂”,建立工程技术交流平台,推动学术前沿资讯的广泛共享。利用大数据分析学术动态,为学生提供最新研究方向,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热情和动力。

信息技术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加持,极大地丰富了蓝色教育的形式,显著提升了传播效率与互动性,让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在数字空间中得以表现。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开拓创新思维,为成为新时代的卓越工程师奠定了坚实基础。蓝色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受社会欢迎。学校连续三年入选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TOP100),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同类院校前列,培养了全国劳动模范黄国诚、首届新湖南贡献奖获得者许仲秋等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2023年,学校“面向产业发展,校企融合创新,地方高校电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校友李立全获评2022年度“鹏城工匠”;2023年,学校电机专业校友徐隆亚因在航空航天和风力涡轮机的高性能电机和变速驱动研究领域作出了 突出贡献,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三)绿色教育:信息技术赋能环保理念的高效传播

绿色环保理念不仅是工程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在信息技术的有力助力下,绿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有效拓展。

1.信息技术引领绿色发展教育

在服务“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学校优先布局软件工程、机器人工程、新能源等适应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学

科专业。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助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建立先进功能材料、风力发电、智能纺织、新能源汽车等创新研究院,学校为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例如,利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对新能源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将循环经济、绿色生产作为必修内容,与湘电集团等开展风电领域新能源绿色项目合作,建立“生态纺织与染整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绿色引领发展的教育理念。

2.信息技术强化绿色环保理念教育

学校将绿色环保理念全面融入日常管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智慧低碳绿色校园建设,如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绿色能源管理系统等,不仅提升了校园环保水平,还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绿色生活体验。学校利用VR、AR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生态技术攻关的模拟实验和远程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绿色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学校还建立了生态纺织与染整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线上平台,实现关键技术的远程共享和协作等。绿色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 程,强化绿色发展理念。

3.信息技术助力绿色认知教育

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学校将循环经济、绿色生产内容纳入必修课,借助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信息技术手段,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随时获取绿色生产、环保法规等知识。学校利用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绿色教育科普活动,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展示绿色技术应用成果和环保项目实践效果,提高公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和参与度。学校还与社区、企业等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意环保特色活动,如环保宣传短视频征集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实践,实现资源再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信息技术为绿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学生对绿色环保发展的认知。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成果显著,学校拥有“风力发电机组及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短流程智能纺织”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40个,参与共建“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授权发明专利283项,获省部级(国家级学会/协会)一等奖等科研成果奖励33项。2022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唐海哲积极利用专业知识助力企业生产,解决企业难题,协助企业设计超高弹性的三芯高端牛仔纱,提高了牛仔面料的弹力,改善了面料舒适性;协助导师团队研发智能束纱染色机,可自动监控染料的剩余量,解决了企业打样成本高的“卡脖子”技术问题。

三、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育人的优化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思政育人新的要求,高校思政育人数字化转型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思政育人教学资

源的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建。二是思政育人成效智慧化、精准化评价方式。三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技能滞后。针对以上挑战,本文提出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育人的优化路径,如图2所示。

图2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育人的优化路径

(一)深化“平台+内容”的协同创新

1.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育人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与优化升级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化技术能够生成、转化、分析及整合大量的数字红色教育资源,进而构建一个覆盖广泛、层次丰富、质量上乘的数字思政教学资源库。豆包、DeepSeek、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以为教师量身生成红色教育素材,如图片、视频等。学习强国、数字博物馆、线上英雄纪念馆等平台汇聚了丰富的优质红色教育资源,高校应积极结合自身特色,整合资源,优化升级思政育人全要素,如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11]。

2.建设数字思政平台与案例库

数字平台包括课程教材、优秀教师讲稿、学术论文、实验实训等,个性化推送相关内容,开设线上交流社区,强化思想碰撞。在思政育人案例库中,将爱国精神、精益求精、工程责任、技术创新、勤俭节约、职业理想等思政元素融入培养全过程。在红色教育方面,打造“红色文化数字图谱”,以时间轴为线索,系统梳理红色资源,运用多元形式呈现,为学生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在蓝色教育领域,构建“工匠精神案例库”,收纳校友及行业工匠的典型案例,树立榜样,激励学生成长;在

绿色教育方面,将循环经济、绿色科技等知识和理念融入培养全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绿色环保内容,增强学生的环保素养。

(二)构建“数据驱动”的思政评价体系

思政育人评价事关思政的发展方向,应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科学把握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的使用策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鉴定和改进功能,增强精准育人的系统性和协同性[12]。

1.构建数据驱动的多元评价

评价方式需遵循数据驱动范式,围绕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动态构建多元协同评价体系,提升评价指标的全面性、量化度和可靠性。具体应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融合主观描述与客观测量,既通过思想态度、行为动机等定性维度评估育人成效,又运用学业、心理等量化数据实现精准分析,达成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统一;二是贯通过程监测与结果反馈,利用大数据实时捕捉教育过程问题,结合总结性评价精准定位知 识的掌握与应用水平,形成动态干预机制;三是统筹综合评价与增值分析,既对全学段发展进行整体评估,又通过数学模型测算个体进步幅度,兼顾群体画像与个体成长;四是平衡宏观视角与微观诊断,既开展整体效能评价,又利用个体认知行为数据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现评价的诊断与反馈功能。

2.提升数据循证的精准评价

评价结果的深度运用是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实效的关键环节,通过数字技术可实现从“结果测量”向“改进诊断”的范式转型。其核心效能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构建数字化鉴定体系,利用全景动态数据立体呈现学生发展轨迹,既形成个性化教育数字画像,又为精准干预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建立激励反馈机制,通过客观评价数据激活学生内生动力,促进其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多维度实现自我超越;三是形成持续改进闭环,依托评价结果跟踪诊断教育过程,精准识别优势与短板,动态调整育人策略,推动教育质量螺旋式提升。该模式为构建“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育人生态提供了技术赋能的实践路径。

(三)强化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养

1.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个人信息化素养

培训内容涵盖数字化教学工具的使用、信息技术与思政育人融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师是思政育人的关键实施者,提升其信息化素养至关重要[13]。鼓励教师使用移动教学、混合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重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混合式课程的建设。

2.构建跨学科思政育人团队,强化基层教研组织建设

成立人工智能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教学指南,推出示范案例,建立研究中心攻关重点问题,形成多学科交融的教学智库。同时,搭建教学管理、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与团队协作[14]。针对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思政”专项培训,重点提升智能时代思政教育所需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发展理解能力、社会价值引导能力、智媒技术应用能力等,通过持续学习适应技术迭代升级需求,打造创新型思政育人团队[15]。

四、结语

湖南工程学院的“三色教育”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强大赋能,成功实现了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从“理论说教”到“实践体验”的深刻转型,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新思路。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技术应用与育人目标的协同作用,持续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

作者简介:黄昕,湖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高等教育管理。[基金项目: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曜程数字教育项目“基于智慧 教育信息化的数字政府治理课程群建设及应用模式研究”(2023YC00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

[2]严纯华.论强化高等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J].中国高教研究,2024(10):11-17.

[3]赵丽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范式构建与优化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22(2):46-51.

[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6]卢岚.从互联网到ChatGPT: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重塑与建构逻辑[J].探索,2023(2):163-174.

[7]黄昕.数智时代高校微专业的内涵特征、建设机制与推进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4(6):39-46.

[8]肖晓.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发展——评《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高教探索,2024(4):130.

[9]彭庆红.善用数字技术建好“大思政课”[J].中国高等教育,2024(9):49-54.

[10]如何多元立体化评价学生?湖南工程学院构建“数字画像”学生评价新体系[EB/OL].(2023-03-31)[2025-04-01].

[1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12]刘明龙.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智慧思政建设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1.

[13]赵希午.数字化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24.

[14]黄昕.推进高校学科群建设的价值意蕴、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3(24):13-16.

[15]焦立涛.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2023.

审核:刘洞波 唐星星 刘盈盈


Copyright© 湖南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 2009-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731-58683602        E-mail:xcb@hnie.edu.cn  
湖南工程学院网络信息中心设计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