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 页 >> 外宣报道 >> 正文

【光明日报】湖南工程学院: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陈岳堂

湖南工程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对接产业需求”“学生中心”等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实施“卓越计划2.0”为抓手,改革创新机制,全面探索和实践“三维协同、四链融通”产教融合机制下的人才培养路径,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学校将进一步研究新经济态势,把握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与新体系,积极应对地方高校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新要求、新挑战。

“三维协同” 校地校企合作共享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难题:科技水平有限,地域、资金使用受限,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较低,政府教育政策的激励和财政支持力度有限,政校企难以形成同向同行的利益共同体等。只有破解这些难题,地方高校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湖南工程学院在产教融合中积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政校企三方协同联动,建立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开放、融合、协同、共享、共赢”的政策激励和良性运行机制,通过政策突破、对接需求、切合利益等方式,建立起政府、高校和产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形成互利共赢的需求动力机制。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深厚,校地、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学校有着70年的工程教育积淀,2000年升本后,在全国率先确立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践行“实践育人”理念。2010年,学校成为教育部首批进入“卓越计划”的全国12所一般本科院校之一。学校主动作为,不断加强与政府、企业、校友的合作,充分发挥工科优势,紧密对接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主动融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两区两山三谷”建设,依托区域产业优势,与一批大企业深入开展合作,设立“双一流”产学研项目,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方面让教学、科研成果与企业生产、地方政府需求高度融合;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学校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深化政校企产教融合,整合学校优势资源,跨学院、跨学科建设了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等3个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同时,加快传统工科专业改造,按照新工科要求和专业认证标准优化了26个工科专业培养方案。

政、校、企“三维协同”,学校服务地方效益日益突显。主动对接长株潭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三谷”建设,学校与湘潭市、株洲市等各级政府签订了校地全面合作协议。5年来,学校与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100多家企业共建了产学研合作基地;新增横向科研课题1007项,到账经费2.24亿元,增长9.1倍;新增湖南省湘潭联合基金课题50项、湘潭市科技特派员44人。

“四链融通” 创新驱动协同聚力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四链融通”),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要跟上新经济和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步伐,真正实现“四链融通”。湖南工程学院以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政策层面上,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围绕学校加快建设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加大“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加强优势专业群建设,落实《湖南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深化具有湖工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四链融通”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湖南工程学院不断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产生了一批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搭建一体两翼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即学校层面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园区发展平台(“一体”)和专业(群)层面建立的一批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校外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两翼”)。2018年,学校获批“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湖南省双创示范基地”和“湖南省创业培训中心”,实现了省级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零的突破。2019年学校获得湖南省首批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基地项目,2020年获批“湖南省众创空间”。在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方面,学校先后与湘电集团、粤嵌国家级众创空间等数十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省部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25个,其中,省级专业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14个,省级专业类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1个,“十三五”期间净增20个。目前,全校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各类场地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各类创新创业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为大学生创新、创意、创造、创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链融通”的共享共赢运行保障机制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校企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机制,形成凝心聚力、资源优化、协同育人的发展合力。近两年,全校本科生获得国家级立项35项,省级立项104项,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奖励161项、省部级奖项454项。2020年较2016年国家级获奖奖项增长了162%、省级获奖奖项增长68%,其中,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

“四链融通”建立起适应地方高校办学特点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

“六位一体”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长期以来,“学科导向”的单一专业设置模式,导致校内外资源利用不足、培养过程相对独立、教学内容碎片化,学校与业界之间、学科之间存在条块分割、沟通不畅,严重影响了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湖南工程学院以“六位一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来破解新工科背景下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难题,即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工程性和创新性,建设集产、学、研、创、转、用“六位一体”,互利、互动、多赢的共享型实践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创办产教融合型研究院或制造业创新中心,使产教融合实体化、常态化、规范化。

产、学、研、创、转、用“六位一体”旨在建立学界、政府和企业间良性互动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高校科研创新动能,积极构建产学合作、学研相济、研用结合的开放办学新格局。“六位一体”是增强高校创新能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其落脚点在培养具有研发视野、实践能力、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六位一体”共享型实践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湖南工程学院深化产教融合载体,与政府、企业联手打造多个产业学院,推动新工科建设落地落实,积极探索和实践产、学、研、创、转、用“六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学校2019年与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共建吉利汽车产业学院,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与实践,在创新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产业链的应用型专业群建设,构建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建立校内外实验(试验)、实习实训平台,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搭建服务地方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学校与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共建的“智能与智造产业学院”,则以国家战略目标和制造业创新发展为导向,通过“多学科交叉创新”和“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采用“公司+联盟”模式,进行技术研发、转移转化、首次商业化,形成对产业共性技术的支撑。

2021年9月,由湘潭市政府、湖南工程学院、深圳市宝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建的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是学校产教融合取得的又一成果。新成立的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将贯彻“产学结合、政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基于学校在相关专业已建立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以及课程、设备、教材等教育教学资源,依靠湘潭市政府给予前期平台搭架与后续研究政策及资金支持,导入宝德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究成果和真实项目案例,三方共同发力,打造适用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专业领域,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湘潭市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注入不竭的人才动力。

产、学、研、创、转、用“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适应了行业企业和地方高校的特点,是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跨业界、多主体协同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实践与探索。以多主体协同育人为路径,以现代产业学院为实践平台,学校将在孕育、催生和孵化新产业、新产品、新装备中持续探索,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培养造就一批顶尖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培养大量的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

光明日报2021年9月27日第7版: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9/27/nw.D110000gmrb_20210927_4-07.htm


Copyright© 湖南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 2009-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731-58683602        E-mail:xcb@hnie.edu.cn  
湖南工程学院网络信息中心设计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