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9年正向我们走来。
这可能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
这一判断,是基于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在激流勇进30年之后,正全面驶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
“深水区”、“攻坚战”、“矛盾凸显期”、“改革在闯关”……这些年来,改革开放的航船一直在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清醒的危机意识中,在困难和矛盾的挑战中破浪前行。如果说30年改革开放,以举世瞩目的成就、前所未有的跨越,给国家以富强,给社会以进步,给人民以信心,那么我们也不讳言,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并非一路坦途,改革越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难题就越大。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光荣与辉煌,也留下追问和思考:如何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这是一段我们曾经以不同年龄积极参与的历史,也是一段我们曾经以不同角色生活在其中的历史。30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切,或许能帮助我们判断所处的历史方位。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我们从短缺经济来,到充裕经济去。当年,有多少种商品,几乎就有多少种票证,小小方寸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冷暖。而今,票证与物质匮乏一起成为记忆,中国已步入琳琅满目的买方市场。
我们从温饱不足来,到全面小康去。“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样的千年梦想正越来越清晰。30年间,2.35亿人脱贫,中国人民跨过总体小康的门槛,开始了宽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从计划经济来,到市场经济去。1979年,邓小平同志一句话震惊四座:“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亿万中国人的共识。
我们从封闭经济来,到开放经济去。从“杀出一条血路”到“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我们在摒弃闭关自守的同时也抛弃了落后,在转向开放兼容的同时也走向了富强。
我们从“斗争”年代来,到和谐社会去。告别僵化沉闷,迎来生机勃勃;告别单调划一,迎来多元多样;告别“非友即敌”,迎来“和而不同”。中国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
……
(三)毫无疑问,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构成了我国30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背景。3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轨迹。
我们的成就巨大,然而差距也还不小。
今日之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就在即将过去的2008年,我们经受住汶川大地震的生死考验,书写了北京奥运会的壮丽篇章,让世界为之感动为之震叹。但也是在这不同寻常的一年,我们遭遇问题奶粉事件折射的社会诚信危机,面临瓮安事件暴露的公共管理问题,面对出口企业之困、社会就业之难带来的经济挑战……
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30年间,我们的经济体制在变革,社会结构在变化,利益格局在调整,思想观念在更新,与此同时,也逐渐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对这些问题,应当怎么看?
(四)15年前,小平同志就曾深刻地指出,“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起来的时候少。”
当前的不少矛盾和问题,在改革开放前是未曾显现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凸现出来的。对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有些问题,是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收入差距扩大,是告别普遍贫穷、奔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烦恼”。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做大发展“蛋糕”,我们就能逐步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改革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有些问题,是由于改革不到位造成的,也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在一段时间内,与经济领域的改革比,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重要的是,这样的局面已出现“拐点”: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从普及农村低保,到建立廉租房制度,政府已将社会事业作为发展的着力点,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有些问题,是经验不丰富、设计不周密、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改革开放前无古人、世无先例,“本本”上没有答案,前进的道路上难免有失误。“摸着石头过河”,说的正是“试错逻辑”: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
还有些问题,如诚信缺失、贪污腐败,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商品交换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等价交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讲求遵守规则,排斥贪污腐败。腐败,往往是体制转轨时期的权力寻租;遏制腐败,要靠深化改革,靠政府职能转变。
总起来看,我们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许多问题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的结果。发展中的问题要靠不断发展来解决,改革中的问题要靠深化改革来解决。
(五)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高发期。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过,“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
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变革广泛而深刻。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走过了人家上百年走过的路程,既会面临与其它社会转型类似的共性问题,也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往往比较集中地凸现出来。五千年的大国古国,30年的转折变革,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飞速跨越的历程,必然是一个机遇不断涌现、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的痼疾、时代的痛楚叠加交织的过程。
一个社会存在矛盾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适当的“冲突”常常是社会有活力的表征。真正的危机并不是有矛盾和冲突,而是缺乏有效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机制。历史经验表明,危机中往往蕴藏着契机,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一旦被正视,就会成为寻找出路的压力、催生变革的动力。这种正视,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正确认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准确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路径。
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化过程紧密相连,与当代中国深刻的社会转型紧密相连。困难和挑战,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上升通道中必须跨越的障碍,我们有能力分享其所创造的辉煌与成就,也有勇气直面与之相伴的挑战与考验,停滞和倒退没有出路。
我们应当看到,改革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又会显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深刻的社会转型中,从最初的普惠性到今天的利益诉求多元,正是30年不断推进改革的结果。在利益不断分化的今天,人们的利益增进不可能是均等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应当从主要是利益调整转向利益调整和利益增进并重,从“利益倾斜”转向“利益兼顾”,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样,社会才能和谐,改革开放才能顺利推进。
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渐进式”的特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目前面临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比较大的改革。在攻坚阶段,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整体推进”,努力在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在事关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我们还应当看到,困惑与难题的存在,对于破解困难的呼吁、建议甚至质疑,并不是改革的拦路石,而恰恰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动力和深层助推。只有通过坚定不移的突破与攻坚,实现新的层次上的社会满足,才能打消疑虑、破除困惑,在破解各种难题中,进一步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刻下一个国家和民族顽强向前的足印。
(六)历史的长河有时迂回曲折,有时一泻千里,这其中有历史的契机,也有人的主观努力。只要我们坚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改革,我们就会为改革的成就而自豪,从而对改革充满信心;也会清醒地认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谋划和推进改革,更好地推动历史的进程。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转变片面追求GDP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提倡共建共享;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仅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成为解决改革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科学设计改革开放路径。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的同时,我们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努力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的关切;我们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统筹好改革涉及的各项工作。人们看到,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得到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正在通过科学发展逐步改善,正在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
回望30年改革开放,我们遇到了来自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自然界的多少风险与挑战,正是因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使我们有底气有实力斩关夺隘,一路向前。今天,困难与挑战仍在,信心与勇气依旧。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我们的改革开放必将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七)在历史的坐标上,改革开放是千年变局中百年变革的延续。当西方用坚船利炮粉碎“天朝大国”的尊严时,有人惊呼“三千年大变局”开始了。其后百年间,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只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改革开放承接历史的血脉,延伸着前辈的光荣与梦想。
在世界的维度上,改革开放是经济全球化中国家命运的转折。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轮经济全球化,与此相联系,中国的命运也出现了三次大转折。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展开,中国被打入谷底,成为资本殖民主义的最大受害者。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使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断裂,中国抓住时机,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起,世界步入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新科技革命和第三轮经济全球化浪潮浩浩荡荡,中国乘势转身,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这是五千年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中的一次大变革,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继辛亥革命和建立新中国之后,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而进行的又一次伟大革命。在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机遇稍纵即逝,未来任重道远。如果我们能以国内已有的矛盾和问题形成的倒逼机制,抓紧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如果我们能以金融危机对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形成的倒逼机制,以经济发展方式之变促进社会发展之变,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中国的改革开放将在战胜困难和挑战中,迎来崭新的未来。
(八)1987年,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的记者述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曾这样写道——
“国际上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甚至在谈论本世纪末可能发生一场特大的世界性经济动荡。尽管经济学界的看法不尽一致,但这类预测仍值得重视。一旦大的动荡发生,就可能带来大的危机,也可能带来大的机会。如果赶在大动荡前长硬起飞的翅膀,就可能乘风而起;如果耽误了这已经不多的时机,就只能在各方转嫁危机的重压下更加贫弱。”
21年过去,在一场席卷全球、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中,中国的未来给世界以信心。从30年前被称为相对落后的“后发展国家”,到今天被誉为“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回头再看,没有30年改革开放造就的强大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没有30年改革开放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30年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不会走得如此自信、如此坚实。
在中国文化中,30是个特殊的年轮。30年前,面对困境,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我们党带领人民以万众一心的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30年后的今天,时代需要我们继续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大的毅力和勇气,为中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历史的契机又一次等待我们把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